農村地區因 “建筑布局分散、消防設施滯后、用火用電習慣傳統、青壯年勞動力外流” 等特點,成為火災防控的薄弱區域。據應急管理部數據,我國農村火災起數占全國火災總量的 30% 以上,且因救援難度大、初期處置能力弱,火災損失率是城市的 1.5 倍。農村火災多發生在冬季(取暖用火)與農忙季節(秸稈處理),主要類型為農房火災、柴草垛火災、秸稈焚燒火災。深入分析農村火災防控的薄弱環節,針對性制定改進措施,是保障農村居民生命財產安全、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舉措。
消防設施覆蓋率低
農村地區普遍缺乏標準化消防設施:90% 以上的自然村未配備消防栓,僅少數鄉鎮政府所在地有 1-2 具公共滅火器,且多因維護不當失效(如壓力不足、過期未更換);微型消防站覆蓋率不足 10%,多數農村火災需依賴縣城消防救援站,而農村道路狹窄、導航信號弱,消防車平均到達時間超過 30 分鐘,遠超 “黃金 5 分鐘” 初期處置時間。
消防水源短缺且分布不均
自然水源:部分農村依賴河流、池塘作為消防水源,但冬季結冰、夏季干涸,枯水期無法取水;水源周邊無取水設施(如消防取水碼頭、水泵),消防車需自帶抽水泵,延誤滅火時機;
人工水源:農村蓄水池、水井多為農業灌溉用途,水位低、水量小(單口井出水量不足 10m3/h),無法滿足持續滅火需求;部分水井位置偏遠,距離農房超過 500 米,取水難度大。
道路與通信條件限制
農村道路多為窄巷(寬度不足 3m),部分路段無硬化路面,消防車無法通行;山區農村道路蜿蜒陡峭,冬季積雪結冰后通行更困難;同時,部分偏遠農村手機信號弱,火災報警后需步行至村委會或鄉鎮政府求助,延誤報警時間。
取暖與烹飪用火不規范
冬季取暖:農村仍有大量使用煤爐、柴火爐、火炕取暖的家庭,部分農戶將煤爐靠近柴草、衣物(距離小于 0.3m),或用汽油、柴油助燃,火星外濺易引發火災;火炕煙道堵塞未及時清理,高溫煙氣易引燃炕體周邊可燃物;
日常烹飪:部分農戶使用液化氣罐時,軟管老化未更換(超過 2 年)、閥門關閉不嚴,導致液化氣泄漏;廚房油煙機油污長期未清理,受熱自燃引發火災。
電氣線路與設備老化
農村農房多為自建房,電氣線路安裝不規范(如私拉亂接、電線未穿管),線路老化嚴重(部分使用超 20 年的鋁芯線),無法承受大功率電器(如電暖器、電磁爐)負荷,易因短路、過載起火;部分農戶使用 “三無” 電器(如劣質電暖器、舊電飯煲),設備本身存在安全隱患。
柴草與秸稈處理不當
農村柴草、秸稈多堆放在農房周邊(距離小于 5m),部分堆放在屋檐下、廚房旁,形成 “房前堆柴、屋后堆草” 的布局;夏季高溫時柴草自燃,冬季取暖火星引燃柴草,成為農村火災的主要誘因;部分農戶露天焚燒秸稈,火星隨風飄散,引燃周邊農房或樹林。
消防安全意識薄弱
農村居民消防安全知識匱乏,多數農戶不知曉 “初期火災撲救方法”“火災報警要點”;部分農戶存在僥幸心理,認為 “火災離自己遠”,不重視火災隱患排查;老年人、兒童占農村常住人口的 60% 以上,老年人行動不便、兒童自救能力弱,火災時易被困。
應急處置能力不足
農村缺乏專業消防力量,村委會工作人員、村民小組長為兼職消防人員,未接受系統培訓,不會使用滅火器、消防水泵;火災發生時,村民多自發撲救,但因無組織、無防護裝備(如防火服、防毒面具),易造成人員傷亡;部分農戶火災后慌亂逃生,未關閉門窗、切斷電源,導致火勢擴大。
監管與宣傳力量薄弱
農村消防安全監管由鄉鎮政府負責,但鄉鎮消防管理人員不足(平均每個鄉鎮 1-2 人),無法覆蓋所有自然村;消防安全宣傳形式單一(多為張貼海報),針對性不強,老年人、兒童難以理解;農忙季節農戶無暇參與消防培訓,宣傳效果有限。
分級配置消防設施
自然村層面:每個自然村配備 1 個 “消防應急箱”(含 2 具 4kg ABC 干粉滅火器、1 條滅火毯、1 把消防扳手、2 個手電筒),放置在村委會或村民活動中心,明確專人管理(如村小組長),每月檢查一次;
鄉鎮層面:在鄉鎮政府所在地建設標準化微型消防站,配備消防摩托車(帶 100L 水罐、消防水泵)、正壓式空氣呼吸器(2 套)、破拆工具(1 套),配備 5-8 名專職消防隊員(由鄉鎮工作人員、退伍軍人組成),24 小時值班;
重點區域:農村集市、養老院、學校等人員密集場所,每 50㎡配備 1 具滅火器,安裝簡易自動噴水滅火系統(如懸掛式干粉滅火裝置)。
優化消防水源布局
改造自然水源:在河流、池塘周邊修建消防取水碼頭(寬度不小于 2m,坡度不大于 1:5),配備手動抽水泵(2 臺 / 水源),冬季在取水點周邊設置保溫措施(如覆蓋保溫棉),防止結冰;
建設人工水源:每個自然村建設 1-2 個消防蓄水池(容積不小于 50m3),與農業灌溉水源分開,確保常年有水;在蓄水池周邊設置消防栓(DN65 口徑),配備水帶(20m / 條,2 條 / 蓄水池);
整合現有水源:在農村水井、蓄水池周邊張貼 “消防水源” 標識,標注水源位置、水量、聯系人,確保消防車快速定位取水。
改善道路與通信條件
推進農村道路硬化與拓寬,主干道寬度不小于 4m,自然村內主要巷道寬度不小于 3m,確保消防車通行;在偏遠農村增設手機信號塔,確保火災報警時通信暢通;在村委會、村民活動中心設置 “火災報警點”,配備固定電話(直連 119),方便老年人報警。
引導安全用火
取暖用火:推廣 “清潔取暖” 方式(如電暖器、空氣能熱泵),對使用煤爐、柴火爐的農戶,發放 “防火提示卡”,明確 “爐具與可燃物距離不小于 0.5m”“定期清理煙道” 等要求;組織村干部、志愿者定期入戶檢查,發現隱患立即整改;
烹飪用火:開展 “液化氣安全使用” 培訓,指導農戶定期更換軟管(每 2 年 1 次)、檢查閥門密封性(用肥皂水涂抹接口);推廣 “油煙機油污清理服務”,由鄉鎮政府補貼,每年為農戶清理 1 次油煙機;
秸稈處理:嚴禁露天焚燒秸稈,推廣秸稈還田、秸稈打捆回收等綜合利用方式;對確需留存的柴草,要求堆放在遠離農房(距離不小于 10m)、遠離電線(距離不小于 5m)的空曠區域,采用 “上蓋下墊” 方式(頂部覆蓋防雨布,底部用磚塊墊高),防止受潮自燃。
規范電氣安裝與使用
線路改造:對農村老舊農房電氣線路進行改造,將鋁芯線更換為銅芯線(不小于 2.5mm2),線路穿管保護,安裝漏電保護器;由鄉鎮政府補貼改造費用(如補貼 50%),鼓勵農戶參與;
設備管理:嚴禁使用 “三無” 電器,鄉鎮市場監管部門定期開展農村電器市場檢查,查處劣質電器;指導農戶正確使用大功率電器,避免多個電器共用一個插座;
定期檢查:組織電工志愿者(如鄉鎮供電所工作人員、農村電工)每年為農戶開展 1 次電氣檢查,重點檢查線路老化、插座松動、設備漏電等問題,免費更換小故障部件(如插座、開關)。
開展針對性宣傳培訓
分層培訓:對村委會工作人員、村民小組長開展 “消防骨干培訓”,內容包括初期火災撲救、滅火器使用、人員疏散;對老年人開展 “上門宣傳”,用通俗易懂的語言(如方言)講解 “火災報警”“濕毛巾防煙” 等知識;對農村兒童開展 “校園消防課”,通過動畫、游戲普及安全知識;
多樣宣傳:利用農村大喇叭(每日早中晚播報消防知識)、宣傳欄(張貼圖文并茂的防火海報)、微信群(推送火災案例視頻)等方式,擴大宣傳覆蓋面;在農忙季節、春節等火災高發期,組織 “流動宣傳車” 進村宣傳,發放防火手冊。
建立農村應急隊伍
每個自然村組建 “村民消防志愿隊”,由 10-15 名青壯年村民(如返鄉青年、退伍軍人)組成,配備簡易滅火裝備(滅火器、水帶);鄉鎮政府定期組織志愿隊訓練(每季度 1 次),訓練內容包括滅火器操作、水帶連接、初期火災撲救;火災發生時,志愿隊先開展初期處置,為專業消防救援爭取時間。
完善應急處置機制
報警與聯動:制定《農村火災應急處置預案》,明確報警流程(村民報警→村委會核實→聯系鄉鎮微型消防站→撥打 119);建立 “鄉鎮 - 村 - 戶” 三級聯動機制,村委會接到報警后,立即組織志愿隊撲救,同時通知周邊村民疏散;
疏散引導:在自然村內劃定應急集合點(如村委會廣場),張貼疏散路線圖;火災發生時,志愿隊引導村民向集合點疏散,重點幫助老年人、兒童轉移;
后期處置:火災撲滅后,村委會組織清理現場,排查復燃風險;鄉鎮政府幫助受災農戶申請救助(如民政臨時救助、保險理賠),盡快恢復生產生活。
農房改造防火措施
農村自建房改造時,推廣使用防火材料(如防火彩鋼板、阻燃門窗),廚房與臥室采用防火墻分隔;煙囪采用不銹鋼材質,伸出屋頂高度不小于 0.5m,周邊無易燃物;電暖器、火炕周邊設置防火隔離帶(用磚塊砌筑,寬度不小于 0.5m)。
農村集市與節慶防控
農村集市設置臨時消防通道(寬度不小于 3m),禁止占道經營;集市內配備移動滅火器(每 10 個攤位 1 具),安排專人巡邏;春節、元宵節等節慶期間,禁止在農房周邊燃放煙花爆竹,劃定集中燃放區域(遠離柴草、農房),配備滅火器材與水源。
林業與農業火災防控
山區農村在森林防火期(每年 10 月至次年 5 月)設置防火檢查站,禁止攜帶火種進山;農田周邊設置防火隔離帶(寬度不小于 10m),禁止在農田內焚燒秸稈;配備無人機巡查,及時發現露天焚燒行為,聯動村委會制止。
農村火災防控需結合 “農村實際、農民需求”,通過 “設施完善、習慣引導、能力提升” 三管齊下,構建 “政府主導、村民參與、專業支撐” 的防控體系。只有讓農村居民從 “要我防火” 轉變為 “我要防火”,才能從根本上降低農村火災風險,守護農村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,為鄉村振興筑牢安全防線。
聯系電話一:13908080854
聯系電話二:1390808085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