森林火災具有 “蔓延速度快、影響范圍廣、撲救難度大” 的特點,據應急管理部數據,我國每年森林火災中,約 70% 因 “發現不及時” 導致火勢擴大,錯過最佳撲救時機(火災發生后 1 小時內為黃金撲救期)。森林火災預警系統通過 “多手段監測、智能化分析、精準化發布”,能提前識別火災隱患(如高溫、干旱、人為火源),在火災初發階段發出預警,為撲救爭取時間。依據《森林火災預警監測系統建設技術規范》(LY/T 2586-2016),預警系統需結合 “地形、氣候、植被類型”,構建 “空天地一體化” 監測網絡,確保預警覆蓋全面、響應快速,最大限度降低森林火災損失。
森林火災預警系統由 “監測子系統、傳輸子系統、分析子系統、發布子系統” 四部分組成,各子系統協同工作,形成 “從隱患識別到預警發布” 的完整閉環,避免因單一環節失效導致預警中斷。
監測子系統是預警的基礎,通過 “衛星、無人機、地面設備” 多維度監測,覆蓋 “大范圍區域、重點地段、隱蔽角落”,確保無監測盲區。
空天監測:覆蓋大范圍森林區域
衛星遙感監測:選用 “高分衛星、氣象衛星”(如高分 6 號、風云 4 號),通過 “紅外波段、熱紅外波段” 識別森林地表溫度異常(火災初發時地表溫度會升高至 300℃以上),監測范圍可達 1000km2/ 次,適合大面積原始森林、偏遠山區;
無人機巡查:配備 “多旋翼無人機(續航 2-3 小時)、固定翼無人機(續航 5-8 小時)”,重點巡查 “衛星監測盲區(如山谷、密林)、人為活動頻繁區域(如林區公路、景區)”,無人機搭載 “紅外熱像儀、高清攝像頭”,能識別地面溫度異常點(如未熄滅的煙頭、野外用火),實時回傳圖像。
地面監測:聚焦重點地段與火源
視頻監控:在 “林區入口、公路沿線、山頂制高點” 安裝 “高清紅外視頻監控攝像機”(監控半徑 5-10km,夜視距離≥1km),具備 “移動偵測、煙火識別” 功能,當檢測到火焰、煙霧時自動抓拍圖像,觸發預警;
地面傳感器:在重點林區(如自然保護區、古樹名木周邊)布設 “溫度傳感器、濕度傳感器、風速風向傳感器”,實時采集環境數據(溫度≥35℃、濕度≤40%、風速≥5m/s 時為高風險),傳感器數據每 10 分鐘上傳 1 次,電池續航≥6 個月(太陽能供電);
人為火源監測:在林區入口、景區設置 “火源探測儀”(如紅外熱成像儀、煙霧傳感器),禁止攜帶火種進入;配備 “巡護人員定位終端”(北斗定位,精度≤5m),實時監控巡護人員位置,確保巡護覆蓋無遺漏。
傳輸子系統負責將監測子系統采集的數據(圖像、環境參數)傳輸至分析子系統,需適應 “林區地形復雜、信號薄弱” 的特點,采用 “多鏈路備份”,避免數據丟失。
傳輸方式選擇
無線傳輸:大范圍區域采用 “衛星通信、4G/5G 基站”,衛星通信適合無基站覆蓋的偏遠山區(傳輸速率≥2Mbps,延遲≤100ms);4G/5G 基站適合林區周邊有信號覆蓋的區域,傳輸高清視頻時帶寬≥10Mbps;
有線傳輸:重點地段(如監控攝像機、傳感器集中區域)采用 “光纖傳輸”(帶寬≥100Mbps,抗干擾能力強),避免無線信號受地形、氣候影響(如暴雨、大霧會削弱無線信號);
應急傳輸:配備 “便攜式衛星終端”,在傳輸鏈路中斷時(如基站損壞),通過衛星終端臨時傳輸數據,確保預警不中斷。
數據傳輸要求
實時性:視頻數據、溫度異常信號傳輸延遲≤30 秒,確保分析子系統能快速響應;
穩定性:傳輸鏈路需具備 “自動切換” 功能(如 4G 信號弱時自動切換至衛星通信),數據丟失率≤0.1%;
安全性:數據傳輸采用 “加密協議”(如 SSL 加密),防止數據被篡改、竊取,保護監測隱私(如景區游客圖像)。
分析子系統是預警的 “大腦”,通過 “大數據分析、AI 算法” 處理監測數據,識別火災隱患,評估風險等級,避免 “誤報、漏報”。
核心功能
火災識別:采用 “AI 圖像識別算法”(如卷積神經網絡),分析衛星、無人機、視頻監控傳回的圖像,識別 “火焰、煙霧” 特征(火焰識別準確率≥95%,煙霧識別準確率≥90%),排除 “云霧、晚霞” 等干擾因素;
風險評估:結合 “環境數據(溫度、濕度、風速)、植被類型(針葉林易燃性高于闊葉林)、歷史火災數據”,建立風險評估模型,將森林區域劃分為 “低風險(火災發生概率≤5%)、中風險(5%-20%)、高風險(20%-50%)、極高風險(≥50%)” 四級,風險等級每 2 小時更新 1 次;
火源追溯:對識別的火災點,結合 “無人機圖像、地面傳感器數據”,判斷火源類型(如人為用火、雷擊火),追溯火源位置(精度≤10m),為后續處置提供依據(如人為火源需追究責任,雷擊火需加強巡查)。
算法優化與更新
定期訓練:每季度用 “新采集的火災圖像、環境數據” 訓練 AI 算法,提升識別準確率(如針對不同植被類型的煙霧特征優化算法);
自適應調整:根據 “季節變化(春季干旱、冬季易燃)、氣候異常(如厄爾尼諾導致高溫)” 調整風險評估模型參數,確保評估結果貼合實際。
發布子系統負責將預警信息傳遞給 “各級林業部門、撲火隊伍、周邊居民”,確保信息傳遞 “及時、精準、無遺漏”,避免因信息滯后導致處置延誤。
預警信息內容
基礎信息:預警區域(如 “XX 林場 3 號區域”)、風險等級(如 “極高風險”)、預警時間(如 “2025 年 X 月 X 日 8:00-20:00”)、火源類型(如 “雷擊火風險高”);
處置建議:針對不同對象推送差異化建議(如林業部門 “加強巡查頻次”、撲火隊伍 “做好待命準備”、居民 “禁止進入林區”)。
發布渠道與方式
接收對象 | 發布渠道 | 發布方式 |
各級林業部門 | 政務內網、應急指揮平臺 | 彈窗預警(5 分鐘內未查看自動電話提醒)、加密短信(含預警附件) |
撲火隊伍 | 專用 APP(如 “森林防滅火指揮 APP”)、北斗終端 | 語音播報(APP 自動語音提醒)、定位推送(標注預警區域位置) |
林區周邊居民 | 村廣播、微信群、短信 | 村廣播每 30 分鐘播報 1 次、短信精準推送(基于居民手機號歸屬地) |
社會公眾 | 官方公眾號、氣象預警平臺 | 圖文預警(含避險路線圖)、推送頻次(高風險時段每 1 小時更新 1 次) |
預警系統建設需結合 “林區類型(原始森林、人工林)、地形(山地、平原)、氣候(干旱、濕潤)”,制定差異化標準,避免 “一刀切” 導致系統適配性差、資源浪費。
原始森林與偏遠山區(如長白山原始森林)
監測配置:以 “衛星遙感 + 固定翼無人機” 為主(覆蓋大范圍),輔以 “地面傳感器(每 5km2 布設 1 個)”,視頻監控選擇 “山頂制高點” 安裝(減少地形遮擋);
傳輸要求:采用 “衛星通信 + 光纖” 備份,衛星終端需具備 “抗極端天氣” 能力(如 - 40℃低溫、10 級大風);
分析重點:側重 “雷擊火識別、高溫干旱監測”(原始森林人為活動少,雷擊火占比超 60%)。
人工林與經濟林區(如杉木人工林、果樹林)
監測配置:以 “無人機巡查(每周 2 次)+ 視頻監控(每 2km21 個)” 為主,重點監測 “林區周邊農田(防止燒荒引發火災)、林區公路(防止車輛丟棄煙頭)”;
傳輸要求:優先采用 “4G/5G 基站 + 光纖”,覆蓋密度高于原始森林(每 10km21 個基站);
分析重點:側重 “人為火源識別(如燒荒、祭祀用火)、植被干燥度監測”(人工林植被單一,燃燒速度快)。
林區景區與居民周邊(如森林公園、林區村莊)
監測配置:加密 “視頻監控(每 1km21 個)、火源探測儀(景區入口每處 1 個)”,增加 “人流統計攝像頭”(監測進入景區的游客數量,便于預警時疏散);
傳輸要求:采用 “5G 基站 + 有線傳輸”,確保高清視頻實時回傳(便于識別游客違規用火);
分析重點:側重 “實時煙火識別、人員密集區域預警”,預警響應時間≤10 分鐘(游客密集,需快速疏散)。
監測設備
衛星:分辨率≥10m(紅外波段),重訪周期≤24 小時(確保及時更新監測數據);
無人機:紅外熱像儀測溫范圍 - 20℃-500℃,精度 ±2℃;高清攝像頭分辨率≥4K,具備防抖功能(適應山地風大環境);
地面傳感器:溫度測量范圍 - 40℃-80℃,精度 ±0.5℃;濕度測量范圍 0%-100%,精度 ±3%;太陽能板功率≥10W(確保陰天也能供電)。
傳輸與分析設備
傳輸設備:衛星終端帶寬≥2Mbps,4G/5G 模塊支持全網通,光纖傳輸速率≥100Mbps;
分析服務器:CPU 采用多核處理器(≥16 核),內存≥64GB,存儲容量≥10TB(存儲歷史監測數據),AI 算法識別響應時間≤1 秒。
預警系統需與 “日常巡護、應急撲救、災后評估” 結合,避免 “重監測、輕應用”,確保預警信息能轉化為實際防控行動,提升森林火災防控效率。
火源管控
人為火源預警:當系統監測到 “林區公路有車輛停留、景區游客聚集”,自動推送預警至巡護人員,巡護人員攜帶定位終端前往核查,及時制止違規用火(如野炊、吸煙);
自然火源防控:當監測到 “高溫干旱(溫度≥38℃、濕度≤30%)、雷擊高發時段”,發布 “禁火令”,關閉林區景區,禁止一切野外用火,增加巡護頻次(從每日 1 次增至每日 3 次)。
植被與環境管理
植被干燥度監測:系統分析植被含水量(通過衛星遙感反演),對 “含水量≤15% 的易燃植被區域”,提前組織人員清理 “防火隔離帶”(寬度≥30m,隔離帶內清除雜草、枯枝);
氣候適應調整:根據系統預警的 “暴雨、大風” 等天氣,提前加固無人機停機庫、視頻監控支架,防止設備損壞導致監測中斷。
初發火災定位與撲救
精準定位:系統識別火災點后,10 分鐘內生成 “火災位置坐標、周邊地形圖、植被類型”,推送至撲火隊伍 APP,撲火隊伍根據定位選擇 “最短路線” 前往,避免迷路(山區地形復雜,傳統定位易偏差);
資源調度:系統根據火災規模(如 1 公頃以下為小型火災、1-10 公頃為中型火災),自動推薦 “撲火力量配置”(小型火災派 10 人 + 2 臺滅火機,中型火災派 30 人 + 1 輛消防車),并通知附近林場支援。
火勢蔓延預測與疏散
蔓延預測:系統結合 “風速、風向、植被類型”,預測火勢蔓延方向(如風速 5m/s、南風,火勢會向北蔓延),生成 “危險區域圖”,推送至周邊居民,指導居民向 “上風方向、無植被區域” 疏散;
交通管控:預警信息同步推送至交通部門,封閉 “通往火災區域的林區公路”,禁止無關車輛進入,確保撲火車輛通行順暢。
火災損失評估
范圍與程度:火災撲滅后,系統通過 “衛星遙感、無人機航拍”,對比火災前后的植被圖像,計算 “過火面積(精度≤0.1 公頃)、植被燒毀程度(輕度、中度、重度)”,為災后補種提供依據(如重度燒毀區域需重新造林,輕度燒毀區域只需補植);
火源追溯:結合火災發生時的 “監測數據、巡護記錄”,追溯火源原因(如人為用火需確定責任人,雷擊火需分析雷擊點分布),為后續防控提供改進方向(如雷擊高發區域增加避雷針)。
系統優化改進
預警效果評估:統計 “預警準確率(實際發生火災數 / 預警火災數)、響應時間(從預警到撲火隊伍到達時間)”,若準確率低于 90%、響應時間超過 30 分鐘,需優化 “AI 算法(提升識別準確率)、傳輸鏈路(減少延遲)”;
設備維護:根據系統記錄的 “設備運行數據(如傳感器故障率、無人機續航)”,制定 “設備維護計劃”(如傳感器每 6 個月檢修 1 次,無人機每飛行 10 小時保養 1 次),確保系統長期穩定運行。
為確保預警系統建設落地、長期發揮作用,需從 “資金、人員、技術” 三方面提供保障,避免因投入不足、人員不專業導致系統閑置。
政府主導:將預警系統建設納入 “林業發展規劃”,省級財政承擔 “衛星、無人機、核心服務器” 等大額投入,縣級財政負責 “地面傳感器、視頻監控” 的布設與維護;
社會參與:鼓勵 “景區、林場企業” 投入資金,在其管理區域增設監測設備(如景區承擔入口火源探測儀的費用),享受 “稅收優惠、防控補貼” 等政策;
資金監管:建立 “??顚S谩?制度,定期審計資金使用情況(如設備采購價格、維護費用),避免資金挪用、浪費。
運維人員培訓:每季度組織 “系統運維人員(如無人機操作員、服務器管理員)” 培訓,內容包括 “設備操作、故障排除、算法更新”,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崗;
撲火與巡護人員培訓:每年開展 2 次 “撲火隊伍、巡護人員” 培訓,重點培訓 “預警信息識別、APP 使用、疏散引導”,確保人員能正確理解預警內容,快速響應;
公眾宣傳教育:通過 “林區宣傳欄、公眾號、村廣播”,向公眾宣傳 “預警系統的作用、預警信息的識別方法”(如收到 “極高風險” 預警需禁止進入林區),提升公眾配合度。
技術合作:與 “高校、科研院所(如北京林業大學、中國林科院)” 合作,研發 “更適應林區環境的監測設備(如抗寒傳感器、長續航無人機)、更精準的 AI 算法(如融合多波段數據的火災識別算法)”;
應急備份:建立 “技術應急團隊”,在系統出現故障(如服務器崩潰、傳輸中斷)時,24 小時內到場維修,確保預警不中斷;
標準統一:制定 “區域統一
聯系電話一:13908080854
聯系電話二:1390808085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