廢品回收站因 “堆放大量易燃廢品(紙張、塑料、織物)、空間雜亂、電氣設備使用頻繁”,火災風險極高。據消防部門統計,廢品回收站火災多由 “電氣短路、煙頭引燃、廢品自燃” 引發,且因廢品堆積密集,火勢蔓延速度快(10 分鐘內可覆蓋整個場地),撲救難度大,易造成重大財產損失。需通過 “全面排查隱患、精準整改、規范管理”,筑牢消防安全防線。
排查需聚焦 “可燃物管理、電氣安全、消防設施” 三大核心領域,避免遺漏關鍵風險點:
可燃物堆放隱患
分類混亂:檢查是否將 “易燃廢品(塑料、紙張、泡沫)與可燃廢品(木材、織物)、不可燃廢品(金屬、玻璃)” 混合堆放,尤其需關注 “廢舊鋰電池、打火機、油漆桶” 等隱藏危險品是否單獨存放;
堆放規范:查看廢品堆垛間距是否達標(堆垛之間≥1.5 米,堆垛與墻體≥0.5 米),高度是否超過 3 米(單層堆放),是否存在 “堵塞消防通道、遮擋消防設施” 的情況(如堆垛距滅火器不足 1 米)。
電氣安全隱患
線路與設備:檢查電氣線路是否 “私拉亂接”(如用普通電線代替阻燃線)、是否穿管保護(線路暴露在廢品堆中易被磨損),粉碎機、打包機等設備是否 “超負荷運行”(電機表面溫度是否過高,超過 60℃需停機);
照明與充電:檢查照明燈具是否為 “防爆型”(普通燈具高溫易引燃周邊廢品),是否違規在廢品堆旁為電動車、工具充電(充電設備過熱易引發火災)。
消防設施與應急隱患
設施配置:檢查是否按 “每 500㎡配置 2 具 4kg 干粉滅火器” 標準配置,消防栓是否能正常出水(水壓≥0.15MPa),是否配備 “消防沙、滅火毯”(用于撲救初期油類火災);
應急準備:檢查是否制定 “火災應急預案”,是否明確 “疏散路線、滅火分工”,員工是否會使用消防設施,是否定期開展演練。
針對排查出的隱患,需按 “輕重緩急” 分類整改,確保短期內消除重大風險:
可燃物管理整改
分類分區存放:劃定 “易燃區、可燃區、不可燃區”,用實體墻或防火卷簾分隔(易燃區與其他區域間距≥5 米),廢舊鋰電池、油漆桶等危險品需存放在 “防爆儲存柜” 中,每日清理易燃廢品堆中的雜質(如未熄滅的煙頭、金屬碎片);
控制堆垛規模:堆垛高度降至 2.5 米以下,每堆垛設置 “隔離帶”(用磚石或金屬板分隔,寬度≥0.5 米),禁止在堆垛上方搭建臨時棚屋(避免棚屋材料掉落引燃廢品)。
電氣安全整改
線路改造:由專業電工重新敷設電氣線路,采用 “阻燃電纜” 并穿金屬管保護(管埋入地下或沿墻體固定,遠離廢品堆),安裝 “漏電保護器”(額定電流≤30A),每季度檢測線路絕緣情況(絕緣電阻≥0.5MΩ);
設備與照明管控:更換為 “防爆型照明燈具”(距廢品堆≥1.5 米),粉碎機、打包機等設備加裝 “過載保護裝置”(過載時自動斷電),禁止在站內為電動車充電,充電需到站外專用區域。
消防設施與應急整改
完善設施:按標準補充滅火器、消防沙(沙箱容量≥200L),修復損壞的消防栓,確保消防通道暢通(寬度≥4 米,無堆垛、車輛堵塞),在易燃區安裝 “煙感探測器”(與簡易報警裝置聯動,報警時發出聲光提醒);
應急能力提升:制定 “簡易應急預案”(明確 “報警、滅火、疏散” 三步流程),每月組織 1 次 “初期火災撲救演練”(重點訓練滅火器、滅火毯使用),員工需 100% 掌握 “撥打 119 要點、初期火災處置方法”。
隱患整改后需通過 “常態化管理” 鞏固效果,防止隱患復發:
日常巡查:每日下班前由專人開展 “消防安全巡查”,重點檢查 “廢品堆垛是否合規、電氣設備是否關閉、消防設施是否完好”,記錄巡查情況,發現隱患立即整改;
人員培訓:新員工入職需參加 “消防安全培訓”(不少于 2 小時),內容包括 “隱患識別、設施使用、應急疏散”,每半年復訓 1 次,確保員工保持應急能力;
禁止行為管控:嚴禁在站內吸煙(設置 “禁煙標識”,配備煙灰桶),嚴禁使用 “明火作業”(如焊接、切割,確需作業需辦理動火審批,清理周邊 5 米內易燃物),嚴禁在站內住宿(避免夜間無人值守時火災擴大)。
廢品回收站消防安全的核心是 “源頭管控、規范管理”,需摒棄 “重回收、輕安全” 的心態,通過定期排查、徹底整改、長效管理,將火災風險控制在 “萌芽階段”,保障人員與財產安全。
聯系電話一:13908080854
聯系電話二:1390808085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