工業廠房(如化工、機械加工、電子制造廠房)因 “生產物料多樣(含易燃易爆物質)、工藝環節復雜(涉及高溫、高壓、焊接)、設備密集(如流水線、反應釜)”,火災風險遠高于普通建筑,且火災易引發 “爆炸、有毒氣體泄漏、連鎖反應” 等次生災害。科學開展火災風險評估,針對性制定防控措施,是工業廠房消防安全管理的核心。需遵循 “識別風險 - 評估等級 - 分級防控” 的邏輯,構建 “全鏈條、立體化” 的火災防控體系,確保生產安全。
工業廠房火災風險評估需圍繞 “物質風險、工藝風險、設備風險、管理風險” 四大維度,采用 “定性 + 定量” 結合的方法,確定風險等級(低、中、高、極高),為防控措施制定提供依據。
物質風險評估:
識別生產、儲存物料的火災危險性(如化工廠房的甲醇、乙醇屬于甲類易燃液體,機械加工廠房的切削油屬于乙類易燃液體),參考《建筑設計防火規范》劃分火災危險性類別;
評估物料存儲量與方式:甲、乙類物料存儲量超過規范限值(如甲類液體單層廠房存儲量≤5m3)、堆垛高度超過 3m(易形成立體火災),或與火源(如加熱設備)距離≤5m,均判定為高風險。
工藝風險評估:
高溫工藝(如焊接、鍛造):評估作業溫度(超過物料燃點 1.2 倍為高風險)、作業頻次(每日作業超過 4 小時需加強防護)、防護措施(是否配備防火毯、局部排煙裝置);
化學反應工藝(如化工反應釜):評估反應放熱速率(放熱速率≥100W/kg 為高風險)、是否存在超溫超壓風險(無溫度 / 壓力聯鎖保護裝置為極高風險)、泄壓裝置(安全閥、爆破片)是否完好。
設備風險評估:
電氣設備:評估線路絕緣狀態(絕緣電阻<20MΩ 為高風險)、電機運行溫度(超過額定溫度 80% 為高風險)、配電箱防護等級(潮濕環境未達 IP54 為高風險);
特種設備:評估鍋爐、壓力容器的定期檢驗情況(未按周期檢驗為極高風險)、管道腐蝕程度(壁厚減薄超過原厚度 10% 為高風險)。
管理風險評估:
制度建設:是否制定《消防安全管理制度》《動火作業規程》,員工培訓頻次(每年少于 2 次為高風險)、應急演練頻率(每季度少于 1 次為高風險);
設施維護:消防設施(如自動滅火系統、火災報警系統)完好率(低于 90% 為高風險)、疏散通道暢通情況(存在堵塞為高風險)。
采用 “風險矩陣法” 判定等級,橫向為 “可能性”(如高:每年可能發生 1 次;中:每 3-5 年可能發生 1 次),縱向為 “后果嚴重性”(如高:導致人員傷亡、廠房損毀;中:僅造成局部設備損壞),兩者交叉確定風險等級:
極高風險:可能性高 + 后果高(如反應釜無聯鎖保護且存儲甲類物料);
高風險:可能性中 + 后果高(或可能性高 + 后果中,如焊接作業無防護且靠近易燃物料);
中風險:可能性中 + 后果中(如電氣線路絕緣不良但無易燃物料);
低風險:可能性低 + 后果低(如普通辦公區域電氣設備)。
針對不同風險等級,工業廠房需采取差異化防控措施,重點聚焦 “極高、高風險” 環節,實現 “源頭減量、過程管控、應急兜底”。
物質管控:
甲、乙類易燃物料采用 “限量存儲、隔離存放”,存儲區域設置防火隔墻(耐火極限≥3.0h)、防爆門窗,配備防爆型通風設備;
淘汰高風險物料(如用難燃切削液替代易燃切削液),減少危險源數量,存儲量嚴格控制在規范限值內(如甲類液體存儲量≤規范要求的 80%)。
工藝優化:
高溫作業采用 “自動化 + 遠程監控”,如機械加工廠房的焊接機器人替代人工焊接,作業區域設置防火隔離帶(寬度≥5m),配備局部排煙系統(排煙量≥10000m3/h);
化工反應工藝增加 “雙重聯鎖保護”,如溫度超過設定值(如 150℃)時,自動切斷進料閥并開啟冷卻系統,同時配備手動緊急切斷裝置。
設備升級:
電氣設備選用防爆型(如化工廠房選用 Ex dⅡBT4 級電機),線路穿鍍鋅鋼管保護,避免明敷;
特種設備定期檢驗(鍋爐每年 1 次、壓力容器每 3 年 1 次),安裝在線監測系統(實時監測溫度、壓力、液位),異常時自動報警并停機。
自動監測系統:
易燃氣體泄漏監測:在甲、乙類物料存儲區、反應釜周邊,布設可燃氣體傳感器(檢測精度≤1% LEL,響應時間≤3 秒),濃度達到 20% LEL 時觸發聲光報警,聯動開啟排風系統;
溫度監測:在高溫設備、電氣柜內安裝溫度傳感器(測量范圍 - 20℃~300℃),溫度超過閾值(如電機溫度超過 120℃)時,自動推送預警信息至管理人員手機。
人工巡檢:
極高風險區域(如反應釜車間)每 1 小時巡檢 1 次,檢查設備運行狀態、物料存儲情況;
高風險區域(如焊接作業區)每 2 小時巡檢 1 次,檢查防護措施是否到位、有無違規操作;
巡檢記錄需實時上傳至管理平臺,形成 “巡檢 - 問題 - 整改” 閉環。
消防設施配置:
極高風險區域(如化工反應車間)配備自動噴水 - 泡沫聯用系統(泡沫混合比 3%,滅火時間≤2 分鐘)、防爆型火災報警系統;
高風險區域(如焊接作業區)配備推車式 ABC 干粉滅火器(容量 35kg)、滅火毯(尺寸 1.5m×1.5m),每 50㎡設置 1 組;
廠房內疏散通道寬度≥1.4m,設置應急照明(持續點亮時間≥90 分鐘)、疏散指示標志(間距≤20m),每層至少設置 2 個安全出口。
應急預案與演練:
制定《火災應急預案》,明確 “報警、疏散、滅火、救援” 職責分工,如車間主任負責組織疏散,安保人員負責初期滅火,醫護人員負責傷員救治;
極高風險廠房每季度開展 1 次實戰演練(模擬反應釜火災、氣體泄漏),高風險廠房每半年開展 1 次演練,演練后復盤總結,優化預案(如調整疏散路線、補充應急物資)。
化工廠房:
反應釜區域設置防爆堤(高度≥1.2m,容積≥反應釜最大出料量 1.5 倍),防止物料泄漏后擴散;
安裝有毒氣體檢測儀(如檢測氟化氫、氯氣),濃度超標時聯動啟動噴淋吸收系統,降低毒害。
機械加工廠房:
切削油存儲罐采用埋地式(避免高溫烘烤),罐區設置防火堤,配備泡沫滅火系統;
焊接作業區安裝焊煙凈化器(凈化效率≥95%),收集焊渣、焊煙,防止焊渣引燃周邊易燃物(如紙箱、塑料)。
電子廠房:
潔凈車間采用無塵型火災報警系統(避免探測器積塵誤報),配備氣體滅火系統(如七氟丙烷,避免水漬損壞設備);
鋰電池生產車間設置獨立防火分區(單個分區面積≤1000㎡),配備鋰電池專用滅火裝置(如石墨粉滅火系統)。
工業廠房火災防控需 “精準識別風險、分級施策管控”,通過科學評估明確核心隱患,結合行業特性制定針對性措施,同時強化人員培訓與應急演練,才能有效降低火災事故發生率與損失,實現 “安全與生產” 協同發展。
聯系電話一:13908080854
聯系電話二:13908080854